深秋时节,运城市财经学校迎来了30周年校庆。30年来,该校历经建校、合校、迁址,由当时土围墙里的几排旧平房和仅有的几十名教职工、100余名学生,逐渐发展到今天拥有占地面积260余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000余名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经过30年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发展,该校已成为山西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30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财经类实用型人才。
运城市财经学校,位于运城市空港南区华雄南路,她的前身是原运城地区会计学校和商业学校。1978年至1979年,这两个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相继建立。
2001年,两校合校,成立运城市财经学校。她的成立改变了运城市财经中专教育重复设置、力量分散、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的局面,为建设一所融财经、商贸教育于一体的大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财经中专学校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运城市建设“教育大市”的发展要求。
合校之初,面对重重困难,学校党委以“合校、合人、合心、合事业”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使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上实现了大跨越。
2008年4月,以解威为校长的新一届班子组建后,学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系列创新举措先后实施,让学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
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该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1233”工程,即“瞄准一个目标”: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在现有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把学校建成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校形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经营理念。“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建设师资队伍,三是实施就业拉动。
“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打基础,以基本建设为立足点,扩大招生规模、完善教学设施,实现学校外延发展;第二步练内功,以提高质量为着眼点,向管理要效益,向教学要质量,向就业要生源,办特色学校,育特长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第三步求发展,以提升层次为增长点,拓展办学空间,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学校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校园建设。为了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校园面积问题,该校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将与实验中学空港校区资产置换的构想,先变成群众意愿,再由群众意愿变成政府行为,最后将政府行为变成成功入驻空港校区的现实,为学校的升格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去年,该校多方筹资,启动了教学楼、公寓楼和塑胶操场建设工程。目前,教学楼、公寓楼、塑胶操场均已投入使用。
仅用一年时间,使学校的建筑面积由4.1万平方米增加到8.2万平方米。
创新招生办法。去年年初以来,该校创新招生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招生工作的积极性。采取任务分解、分县包片的办法,实现招生工作全覆盖。同时,用足、用活政策,与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联合下文,为每个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一名财会人员。学校连续两年每年招生突破2000人大关,在全省中专学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该校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40期,培训干部3465人次,培训本科生200余名,专科生1158人,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创新就业渠道。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该校先后与青岛海尔[24.21 0.00%]、泉州顺通、运城通达、山西卓里等8家企业签订了11份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730名学生,使学生“入学即就业,上学就意味着上班”,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真正实现了学生上学、就业“一条龙”服务。
创新设施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了加强专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该校先后建成计算机室6个、多媒体电教室1个、多媒体语音室两个,配备计算机450台,基本形成了现代信息教学网络。同时,建立完善了会计模拟室、电子商务模拟室等专业模拟室4个,满足了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的需要。该校还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面向第三产业开发保险、证券等新专业。目前,该校已发展为拥有综合办公大楼、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科技楼、400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导游实训室、会计CRM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中国历代货币室等实训设施的综合类中职学校。2009年,该校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美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发展坐标上,该校将秉承“诚信为本,技能为重”的校训,勇担经济匡时之重任,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财经类实用型人才,续写三晋财经名校新华章!
|